(1)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中等动脉或大动脉的动脉壁形成脂质斑片状沉积物(粥样斑或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流量减少或阻塞血液流出的一种疾病。

(2)受动粥病影响最大的两个器官

①心脏——心肌梗死

      40+岁人的“第一克星”,40岁开始心肌梗死发病率显著上升。动粥病引起心冠状动脉突然阻塞,造成部分心脏血液供应突然中断,产生缺血和缺氧,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心肌细胞死亡,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②大脑——脑卒中

      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致残率极高。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动脉粥样硬化致使大脑动脉缺血缺氧,大脑缺氧6分钟就有可能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3)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一是病变突出于血管内腔,阻碍血液通过,导致器官供血不足;二是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可引起远端的动脉血管堵塞,如果发生在心、脑、肢体动脉就可引起心梗、脑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等疾病。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0(概要)》报告数据,截止2020年,我国心脑血管病(动粥病)现患病人数为3.3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4人患心血管病。

      2020年我国约有457.66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成为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仅2017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总费用高达5406亿元

(4)动粥病的特点

      ①长期性:血管动脉硬化的产生是经年累积而成的,疾病的治疗也是个长期抗战的过程。

      ②隐蔽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时不会有太显著的症状,隐蔽性强,常规体检也难以察觉。

      ③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爆发前,大多没有不适症状,一旦爆发,却又猝不及防。

      ④高危性:心肌梗死、脑卒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高!

(5)动粥病的形成和发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因动脉壁的反复损伤引起的。血液中的低密度胆固醇(LDL)透过炎症损伤内皮的破损面深入内皮细胞间隙被水解氧化,形成oxLDL复合体。单核细胞迁入内膜并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oxLDL复合体,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逐渐堆积形成糜粥样脂质内核体,粥样斑块形成(Vulnerable Plaque) 。动脉中膜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入内膜,覆盖粥样斑块形成纤维帽,其厚薄变化是决定动脉硬化斑稳定性的基础。变薄的纤维帽一旦破裂,脂质的斑块内核体涌出形成血栓,进入血管,堵塞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器官缺血、梗死

(6)常规体检可以预警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吗?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体检项目,比如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标志物、动脉造影等,这些都是用于确诊的检查项目,而不是预警检测。

  • 心电图(ECG):心电图常作为心脏病患者诊断方式,然而约1/2患者ECG没有ST段抬高的表现,因此无法准确诊断。
  • 心肌标志物: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功酶、肌钙蛋白等在急性心肌缺血发病4~6小时才在血液中升高,此时检测往往为时已晚 。
  • 心血管超声检查:是静态图像,它常作为医生辅助诊断使用,不能动态反应出硬化斑的危险程度。
  • 动脉造影:动脉造影因为要注射造影剂,有一定的副作用,一般是患者出现了相关症状才会行此项检查。

(7)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程度检测介绍

      简单来说,就是检测动脉硬化斑在不同发展阶段释放出不同的特异性炎症因子的种类和量,从而确定动脉硬化斑的大小,是否有引起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风险。

(8)不同层级风险的检测依据是什么?

      不同层级风险检测依据:动脉硬化斑在不同发展阶段释放出不同的特异性炎症因子。

(9)不同风险等级解读及健康管理

  • 绿色-低风险:动脉硬化斑初始阶段,无明显动脉管腔堵塞。
  • 黄色-轻度风险:症状轻微,开始有脂类物质沉积,动脉管腔堵塞20~30%。
  • 橙色-中度风险:可有明显动脉缺血症状,脂类物质大量沉积,动脉管腔堵塞50%左右,建议开始临床治疗。
  • 红色-重度风险:提示动脉血管某个部位有80%以上的大堵塞,建议立即进行诊断治疗。

(10)预警检测和临床诊断检测的区别

      简单地说,风险预警检测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在不同阶段发出的炎症因子,属于风险指标,用于判断患病的风险有多高,此时尚未患病,尚可通过健康管理延缓或避免患病。

临床诊断检测的是生病后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属于“已病”指标,判断是否患病,患病程度,如何救治。因此,健康人更应该做的是风险预警检测,而不是等病了再去医院救治。

(11)检测方式

      采静脉血,15ml。

(12)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30岁以上中青年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经常参加吃喝应酬,家族或本人有“三高”,烟酒嗜好者,体形肥胖少运动者。

数据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20~29岁患病及高风险人群占15.3%。因此,我们就应该像爱护容貌与肌肤一样,学会呵护、关爱我们的血管,经常检查血管的健康状况。

(13)检测频率建议

      建议30岁以上的人,每年都做一次。 如果有严重的高血压或检测提示存在风险的人群,则有必要每半年做一次。